A﹒关于作者
僧肇(384年-414年),东晋时代著名僧人,出生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因家庭贫寒,僧肇少年时以“佣书”为业。在为人抄写书籍的过程中,僧肇读到了许多经书史书,其中以老子和庄子为其最爱。梁朝会稽嘉祥寺皎法师所撰《高僧传》记载:“释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历观经史。备尽坟籍。深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叹曰。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见古维摩经。欢喜顶戴受持。披习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道。”
晋隆安二年(398年),鸠摩罗什法师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县)弘法,他远道前往从学,成为什法师最初的弟子。后秦弘始三年(401年),什法师受秦主姚兴之邀请,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弘法,僧肇亦跟随什法师入长安。此后,秦主姚兴请什法师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佛学经典,僧肇等一批僧众作为什法师的助手参与翻译,以帮助详加审定。在咨询什法师的过程中,僧肇对于“道”领悟得更为深切。
弘始六年(404年),僧肇大约才二十三岁,其在《大品般若经》译出之后着了《般若无知论》二千余言,并呈什法师,得到什法师的赞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此后,什法师又译出《百论》,僧肇则又作了一篇序文,以阐明一论的要旨。弘始八年(406年),《维摩经》译出后,他又将记录什法师在译经过程中所作的解释一条条详加整理罗列,作为《维摩经》的注解,编定为集,并作一序(此序已佚,现存《经注》,系糅合罗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注解而成),此即为《维摩经注》。此后,僧肇又着《不真空论》、《物不迁论》。
弘始十五年(413年),僧肇参与翻译的《长阿含经》译出,僧肇为其作序。僧肇追随什法师研究佛学十余年,被人冠以“解空第一”的雅号,还被尊称为什门“四圣”或“十哲”之一。什法师逝世后,他借秦主姚兴的一番话演绎为《涅盘无名论》,博采众经,往复推演,分为九折十演而成其论,表呈秦主姚兴。姚兴对此论备加赞许,令人缮写,分发给其王室子侄修习。
弘始十六年(414年)僧肇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B﹒关于作品:
《肇论》为僧肇所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盘无名论》四论再加其《宗本论》冠首合辑而成,此种排列始见于陈小招提寺慧达的《肇论序》所述。
僧肇虽生于玄学盛行之后,早年又曾受老庄的影响,但他的学问实得之于鸠摩罗什,以《维摩》、《般若》、三论为宗。他以缘生无性(实相)立处皆真为中心思想以谈体用动静有无等问题,颇为学术界所称赏。后世的三论宗人很推尊僧肇,常常把他和鸠摩罗什并称,有“什、肇山门”之语,以他的学说为三论宗的正系。
C﹒有无论:
所谓“有无论”是我冠于《肇论》的一种说法,盖因僧肇紧紧围绕“有无”来论述的缘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无论”是古人的认识论利器,是逻辑上的整体观念的集中表现。“有无”可以被看作是一条逻辑轨迹,然而这是一条有方向的轨迹:首先是宇宙自然的总的运动方向,可以将其逻辑轨迹的方向称之为“正”;其次是人认识到了宇宙自然的总的逻辑轨迹的运动方向,这种认识却是以相反的方向实现的,所以可以将其逻辑轨迹的方向称之为“反”。
《肇论》论述了这些情况:当人以“反溯”的方式走完了宇宙自然的总的逻辑轨迹到达其终点时就等于到达了“无”的境界。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人得从“无”的境界再沿着宇宙自然的总的逻辑轨迹(的方向)回到其出发点,此即是古人所说的“正道”或“大道”。人应该在走这个“正道”的过程中将宇宙的种种最微小的因素看个清楚明白,描述出宇宙的总体特征“(大)方”,也就是摹拟出一个完整的宇宙模型来。而这点则是《肇论》所欠缺的。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