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学讨论发言集】关于易学如何回归的思考

作者:朴道

来源:八卦科学网 BaguaScience.org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谢谢!

本文曾发帖于[THINK.思维讨论区]论坛[哲学研究]版块。

原帖:古学讨论发言集

作者:朴道

发布时间:2005-9-24 12:12:00

关于[古学讨论发言集]:以下是我最近在各论坛上讨论古学时的一些发言,将其拢在一起,并不刻意追求连贯,只作为散论与网友们交流。

易学研究中心 → 八卦与易经 → 八卦与易经 → 关于易学如何回归的思考[原创]

关于古中国人的“方”,方犹道先生作了极为精道地论述,略录几段如次:

中国人历来法天法地法自然,域大化于规矩方圆之中。民间则有八仙桌做井盖,以方就圆的说法。学易首先要破圆而为方,进而毁方而为圆,六爻组合之方有凝聚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阴阳六合象数符号结构是一体互动的变化。《易传》有“卦之德,方以知”、“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君子以立不易方”、“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先王以省方”等说。《韩非子》云,“学道立方。”

东方易学之方,是入乎其内之方,内核是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指向,荀子所云六指即六爻的起源,也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原型。八卦六十四卦,就其本相而言,是基于公理而由六爻演绎的、时空合一的象数模型,与西学出乎其外的几何学的点线面体之方不同,东方阴阳六合之方,乃是对动态之方的建构(立卦)和解构(生爻),是变有方为无方,化有形为无形。“方,犹道也。”欲领略“神无方、易无体”之境界,必先还卦爻东“方”的本相,由六合入手,辨方正位、以动制静,化实为虚。

从“方”入手找到的是易学的逻辑起点和初始条件,六合之方是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终极建构,因此中国人敢于提出“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者或许知道八卦、六十四卦、五行、天干地支有用,但对自家的原始文化符号却缺乏知根知底的了解,绝大多数人对易学的认知仅限于惊叹方士方术卜筮之神秘,而未谙方家大德以卦爻解构 “方”、以方求圆之高明。

易学研究回归方内,就可以正本清源,消解神性,让易学正位、归位于本来就是光明磊落、坚如磐石的科学基础之上。

“方”是易学的方法论基础,卦爻之“方”建构的是天人同构的非线性模型,拈出已经淡出历史的方道方家,实际上已经找到了解读传统易学的突破口。

方犹道先生关于“方”的论述可说是真正抓住了古中国人的“道脉”,是“解读传统易学的突破口”。宋儒朱熹有“道统”之说。朱熹在其《中庸章句序》中有几段话专门论及了“道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

到后来此书又得以传至孟子,使此书能进一步得到推崇说明,从而继承了先圣的道统。可惜孟子去世之后,此书却逐渐被湮没遗忘而使道统失传。

按照朱熹,“道统”基本上由远或上古开始一代代传至孟子而中断,宋儒在一千多年后又接续上了“道统”。然而,就我们可以看到的,宋儒之后,“道统”又被湮灭了,至今仍处于幽黯不明的状态。从五四以来的国学大师们,也几乎无一能抓住“道统”之脉。就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方”。然而,“方”却是古传统的根本。正如方犹道先生所说,只有抓住了“方”才能回归易学之“逻辑起点和初始条件”。为什么“方”如此重要?因为“方”揭示了宇宙的本质,简言之,古中国人的“方”是将宇宙重构出来的逻辑模型,宇宙在总体上或说逻辑上就永远是“方”之形。而且,这个宇宙模型“方”就是爱因斯坦奋斗终身求之而不得的宇宙大统一形态。

方犹道先生说:

学易、用易、传播易的底气从哪儿来?隐性的和被遮蔽了的易学传统,不显现,就不可能恢复底气。不为往圣继绝学,又岂能为万世开太平?

方犹道先生又说:

要理直气壮地学易、用易、传播易,底气来自对易学智慧和科学底蕴的真切把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抓住了“方”就把握住了“易学智慧和科学底蕴”,就能使古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科学对话,甚至将两者统合起来,从而推进科学的发展,使科学达到完善化的境界,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得到统一。

“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要想复兴中华文化,就要以“方”为旗织。

“中”是“国”的本然基础。

“国”是“方”,也就是宇宙整体之形。

“龙”是“国”的膨胀机制。

现代人把“龙”这样的东西称之为:数轴。(“体”的数轴形式为xx’yy’zz’)

相关文章

【古学讨论发言集】“知”和“不知”

【古学讨论发言集】“知”和“不知”

古人认为范畴“知”中的一切都属于“可道”即可以加以分割认识和表述的部分,反之,“不知”为“知”的对立面,是不可以再加以分割认识和表述的部分,是除了“不知”这个“名”之外就不可再以深入描述的部分…

了解更多

0条评论

递交一条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