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将得到复兴的理由

作者:朴道

来源:八卦科学网 BaguaScience.org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谢谢!

本文曾发帖于[人龙论坛~中国道学论坛]论坛[专栏学者›朴道]版块。

原帖:“道”将得到复兴的理由

作者:朴道

发布时间:2008-10-8 10:19

一般认为,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以这个问题为基础来判定哲学流派。目前中国的主流哲学界是按照思维和存在哪一个是第一性的回答而分出两个主要哲学派别:承认存在是第一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反之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但是,这种判定方法并不适用于古中国人的“道”的分别上,也就是说,这种判定方法如果应用到“道”的甄别上的时候就失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道”是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大得多得多的哲学系统,如果硬要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套住“道”,那就好比用小缸来装大缸,非得把大缸打碎了才能一点一点地捡到小缸里面去。那么,难道“道”可以离开思维和存在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而超然独立?非也!“道”是绝对不能和思维与存在相割裂的,恰恰相反,“道”是一个把思维和存在完美结合起来的“和之至”的哲学系统,是可以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终整合在一起的万能法宝。正是“道”具有这种特征和功能,所以任何强制人们放弃“道”的努力其实都是白费气力的,哲学史的历程现在正在一点一点地证实着这一点。不仅如此,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量的古籍已经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人们已经有可能直接接触从前只能存留于故纸堆中的宝贵资料,从而兴起了阅读和整理这些资料的潮流,而这个潮流就是“道”的复兴的潮流。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单独地解决哲学问题,所以,具有“和之至”的“道”的哲学系统便开始显现出了其强劲的生命力。可以预见,“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基础,必然会出现势不可挡的文化复兴趋势,其必然会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所有思潮进行哲学整合,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提供一个完美的思想和道德系统,使人类文明得以提升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回帖:

曹纯禄-乙光 发表于 2008-10-8 12:08

支持!
其实我们要深入研究老子的”有无相生”这四个字,其中奥妙无穷.
“无”到底是什么?有到底是什么?
“无”难道也是彻底的”有”吗?”有”难道也是彻底”有”吗?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宇宙全是”有”.动物就不会存在,不能动还能存在?动的空间是什么?
呵呵!


朴道 发表于 2008-10-8 12:15

曹先生思想活跃,行文快捷,不妨多多提供这方面的高见。


曹纯禄-乙光 发表于 2008-10-8 12:29

斑竹过讲了!
不妨在下还有一句:就是如果有人说”无”就是无限的小,我还不知能小到什么程度?
呵呵!


朴道 发表于 2008-10-8 12:34

原帖由 曹纯禄-乙光 于 2008-10-8 12:29 发表 斑竹过讲了! 不妨在下还有一句:就是如果有人说”无”就是无限的小,我还不知能小到什么程度? 呵呵!

就自然物或者说就天地之道而言是没有了,绝对的无;就人道而言是“愚”或者“涅磐”,也就是无有一物的纯净之心。

[ 本帖最后由 朴道 于 2008-10-8 12:38 编辑 ]


齐物 发表于 2008-10-8 12:36

好文!!!超出唯物与唯心的范畴.

静泓先生曾谓:”道 , 是无范之畴”.


朴道 发表于 2008-10-8 12:53

原帖由 齐物 于 2008-10-8 12:36 发表 好文!!!超出唯物与唯心的范畴. 静泓先生曾谓:”道 , 是无范之畴”.

谢谢齐物版主参与讨论!但是,我说的“道”并不是“无范之畴”,恰恰相反,是最大的范畴,是无所不包的至大无外的范畴,这个范畴包括两个最大的集合:意义集合和无意义集合,而意义集合就是“有”,就是宇宙本身;无意义集合就是“无”,就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观念范畴,而且,“无”除了这个名称以外便不可描述,或者说,对“无”的任何描述都是没有意义的。就“无”和“有”的关系而言,“无”是“有”产生前的背景。

[ 本帖最后由 朴道 于 2008-10-8 13:44 编辑 ]

曹纯禄-乙光 发表于 2008-10-8 13:03


朴斑竹!
齐斑竹!两位的解释.
“无”,如果是无限的小,  小到化作”无”.  有没有这种现象?不过我们都不是科学家!
请谅解过多的疑问!

思维也是无限的小吗?

[ 本帖最后由 曹纯禄-乙光 于 2008-10-8 05:18 编辑 ]


朴道 发表于 2008-10-8 13:23

所以必须借助“道”的万能公式“一”来达至“无”的境界。因为从有走到无的作为可以被描述为一条轨迹,这条轨迹就可以表述为“一”。在从有走向无的时候不能仿佛看不到任何东西了就停留在轨迹上不走了,因为轨迹本身就是“有”,所以一定要走到“一”的终点去看到“无”,不仅如此,在到达“一”的终点时,还要能勇敢地再前行一步,这样就超越了“一”的界点,也就是超越了“有”而进入了所谓的“无”。


曹纯禄-乙光 发表于 2008-10-8 13:51

9楼说的好!支持!
其实思维是无物质的,是有物质生出来的,天地存无,无生与有,有生与无,有再显也得通过无来过滤,人如此,天地如此,宇宙如此.
如果老子<道德经>都是有,那么无从何来,始从何来?空间,空也!
无不是绝对无,有不是绝对的有.

[ 本帖最后由 曹纯禄-乙光 于 2008-10-8 05:55 编辑 ]


朴道 发表于 2008-10-8 14:00

在“有”之中又可以分出相对的“无”,也就是说,“有”虽然都是“物”,然而“物”又有虚实之分,人们常常把“有”之中的虚物称之为“无”。所以“无”是有层次之分别的,至少可以分为绝对的无和相对的无两个层次。


曹纯禄-乙光 发表于 2008-10-8 14:12

对了!呵呵!


朴道 发表于 2008-10-9 12:53

绝对的“无”是一个“无言”的集合,也就是没有“言”的集合,或者说是一个关于宇宙的无意义空集,对“无”这个集合除了其名称以外的任何描述都是没有意义的。

相对的“无”是宇宙集合“有”之中的两个子集合中的一个:宇宙集合“有”可以因为有物质或者无物质而分成两个子集合,可以用数之“言”来表述这两个宇宙子集合,无物质形态的宇宙子集合可以用自然数的偶数系来表述,有物质形态的宇宙子集合可以用自然数的奇数系来表述。


朴道 发表于 2009-4-14 12:46

就数字而言,首先是“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是道的数学系统的基础!从1到30竖着或说纵向排列;然后31接着1,32接着2,一直再排列至60,就得到第二个纵列,即形成:1+30(n-1),2+30(n-1),……,30+30(n-1)一共30个无限自然数数列,这才是三十而立的根本意义。然后,将30个数列分奇偶,各为15个数列,再抓住15个奇数列分类:七上八下,即,分出可以被3整除的和被5整除的七个数列为“七上”,剩下的以1,7,11,13,17,19,23,29为首数的八个数列为“八下”。“八下”这八个数列可以专门称之为:八卦数列。对八卦数列的分析就构成了孔子的或古中国的“八卦筛法”,一个对自然数进行分析分类的至为高明的数学系统。


朴道 发表于 2009-4-16 03:43

绝对的“无”是一个“无言”的集合,也就是没有“言”的集合,或者说是一个关于宇宙的无意义空集,对“无”这个集合除了其名称以外的任何描述都是没有意义的。 相对的“无”是宇宙集合“有”之中的两个子集合中的一 … 朴道 发表于 2008-10-9 12:53

希尔伯特有一种首数说,他猜想,自然数可以用某种办法进行重新排列,在这种排列系统中,每一个数列都有一个首数。

就素数而言:

凡可由2整除的为偶数,可以称之为偶数系,偶数系只有其首数2为素数;

凡可由3整除的为可以称之为3数系,3数系只有其首数3为素数;

凡可由5整除的可以称之为5数系,5数系只有其首数5为素数;

所有6以上的素数都在以下八个数列中:

1). 1+30(n-1),

2). 7+30(n-1),

3). 11+30(n-1),

4). 13+30(n-1),

5). 17+30(n-1),

6). 19+30(n-1),

7). 23+30(n-1),

8). 29+30(n-1).

上述八个无限数列可以称之为“八卦数列”,对这八个数列的深入分析归类可以说就是希尔伯特所期待的进行所谓“重新排列”而求得“首数”的根本方法。

谌模金 发表于 2009-4-17 13:00

本帖最后由 谌模金 于 2009-4-17 05:06 编辑

斑竹过讲了! 不妨在下还有一句:就是如果有人说”无”就是无限的小,我还不知能小到什么程度? 呵呵! 曹纯禄-乙光 发表于 2008-10-8 04:29

无是一个不可知不可名状的状态…
或说是一个还没有生发的状态….处在于静默的阶段…
无是一个态.
绝不是一个点或物!

阿弥陀佛


谌模金 发表于 2009-4-17 13:10

对于本主题的观感
我有点热血沸腾,,,或许这也和我现在博放的音乐有关!

不过,就本韪主题而言
是在真正的探讨道意.
大家的发言也是认真的,付出了很多的思考努力!

朴道版主可以说走上了真正的求道之路.
相信
不久的将来
必将证得道意!

现在还是意会的东西多些!虽说是相似法,但已很入情入理了.
这得益于他的联想力…也可以看出他平时的知识准备充分…
难得啊!

阿弥陀佛


谌模金 发表于 2009-4-17 13:13

本帖最后由 谌模金 于 2009-4-17 06:31 编辑

道是一个整体概念…
对这个的把握,只能取直观把握!当下证量!
一念具有三千界,无量法理,
从此一念流出…

阿弥陀佛


临溪望云 发表于 2009-4-17 13:43

我们认为,客观宇宙的真相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但心学认“心外无物”,所有的“宇宙世界”都在人的心中而生,如果你不认可“心外无物”,那么请举出你所不认识的宇宙世界中之物。
你无法举出“心外之物”的存在,只能认可,所以,所有的“宇宙世界”都在人的心中而生,那么,你也就认为“客观宇宙的真相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是个伪命题。
但是,你同时可以举证“客观宇宙的真相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因为,在推断生命形成之前的宇宙,是客观存在,与人的意识无关”。
以此为前提,你将质疑“心外无物”,认为“心外无物”是个伪命题。
同时,你依然无法举出“心外之物”的存在,只能认可,所以,所有的“宇宙世界”都在人的心中而生,那么,你也就认为“客观宇宙的真相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是个伪命题。

这两个悖论,老子已经用“道”非常合理的解决了。朴道兄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需要解决的就是“心外无物”的悖论。不妨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临溪望云 发表于 2009-4-17 13:47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无论你将承认哪一个正确,都必须举证,而举证之前,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心中现物”,所以我们所举证的“宇宙真相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也是人们“心中之物”。

朴道 发表于 2009-4-18 08:39

主要是定义和定义域问题:1、把整个宇宙都放到了心里,心外哪还有物呢?2、把心中的一切都倒腾出去了,心中哪还有物呢?


刘小明 发表于 2009-6-3 18:48

本帖最后由 刘小明 于 2009-6-3 18:51 编辑

所谓“有”与“无”,其实是老子不得已而采用的一种说法方式。
因为世人执著与“有”,为了破除这个执著,老子便用“无”来对治。
所以说,“无”是相对于“有”而言的。

“无”的内涵是什么,用常规思维是无法理解的,这是悟道的境界。
所以说,“无”只是个比喻,不能把他理解成“没有”、“空虚”等涵义,当我们进入那种高妙境界后,才能真正体悟“无”的奥义。


谌模金 发表于 2009-6-3 20:01

本帖最后由 谌模金 于 2009-6-3 12:02 编辑

无招胜有招
以静制动
四两拔千斤
柔弱胜刚强
无为无所不为
无私自成其私
无我自有真我
无法自是真法
无知无所不知
…..
这都是无的境界.


董作民 发表于 2009-6-15 23:33

现在科学已经知道“心”可以辐射电磁波,并有运用。其实“心”所辐射的物质还有很多,只是现代科学不能发现。
“心”不仅可以辐射微观物质,还可以使万物“无为而成”。
“心”也能装下宇宙,不过绝大多数人不能认识“心”所装的这个宇宙,所以他们就用太空望远镜,甚至用太空飞船来探测。
当然若没有这种认识能力,而只是凭空说:我看到的世界,才是世界,我看不到的世界就不存在,这就是唯心的了。


朴道 发表于 2009-7-9 14:00

本帖最后由 朴道 于 2009-7-9 14:56 编辑 “心”也能装下宇宙

很对!且这是“得道”的基本标准。最好是把宇宙缩成一个“点”:退则变成“无”的境界,进则可以一步步把“点”的动态记录和描述出来,这样宇宙的生成步骤就被表述出来了。有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得道”就必须通这“一点”!此“一点”不通,就是“一点不懂”或“一窍不通”了。

相关文章

【古学讨论发言集】“知”和“不知”

【古学讨论发言集】“知”和“不知”

古人认为范畴“知”中的一切都属于“可道”即可以加以分割认识和表述的部分,反之,“不知”为“知”的对立面,是不可以再加以分割认识和表述的部分,是除了“不知”这个“名”之外就不可再以深入描述的部分…

了解更多

0条评论

递交一条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