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阐微
【摘要】
对《〈论语〉·学而第一》进行仔细解析可以看到一个“至大无外”的哲学范畴:“道”的范畴。古中国人的学问体系被称之为“道”,其核心为关于宇宙来源的“宇宙论”。“道”的学问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孔子。《〈论语〉·学而第一》讨论的都是宇宙本源的问题,其第一章便告诉人们,人可以利用自身的“心”(逻辑思维)去最“远”的地方找到宇宙的对立面“朋”,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宇宙发生的本质原因,且这也是可以被称之为“君子”的人的作为。“君子”就是可以坚持不懈地去找寻宇宙的终极真相和终极真理的人。《〈论语〉·学而第一》实际上给出了“道”(即现代人所说的“哲学”)的根本方法,而其第一章则专门论述了“道”(即“哲学”)的最大范畴和形成这个范畴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学而 时习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哲学范畴
【引言】
古中国人有一个关于“道”的学术传统,宋儒朱熹将其称之为“道统”。这个传统可以一直追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氏时代。老子和孔子是“道统”的集大成者,因为以老子之名流传下来的有《道德经》,以孔子之名流传下来的有《易传》、《大学》、《中庸》和《论语》等,而在老子和孔子之前,并没有留下多少较为完整的文献。“道统”的核心是人对其赖以存在的宇宙整体的深刻认识,即现代人所说的“宇宙论”。古人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并且认为,只有在认识了这个整体过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这个过程中的部分有总体上的把握力。从远古至老子和孔子的时代,关于宇宙整体认识上的成果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宇宙模型来表述,也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河图”或“洛书”。《道德经》论述了宇宙的生成原因和形成步骤,孔子则将描述宇宙的数字系统(“八卦”数学系统)传了下来。古人认为,“道”的学问是关于宇宙认识上的“至学”,是后人只能到达而不可再超越的学问。之所以如此,在于“道”的学问构建了一个“最大的(哲学)范畴”,这个范畴已包括了宇宙的“意义范畴”和宇宙的“无意义范畴”:凡和宇宙相关的都属于宇宙的“意义范畴”,凡和宇宙无关的都属于宇宙的“无意义范畴”。老子和孔子都将宇宙的“意义范畴”称之为“知”(或“智”),将宇宙的“无意义范畴”称之为“不知”(或“愚”)。“道”有“天道”:宇宙整体过程被称之为“道德”,且“道德”的子集仍然是“道德”;有“人道”:当人认识了“天道”的本质“道德”时就将“天道”转换成了“人道”。也就是说,当人在完全了解了“道德”的自然属性之后,便可以发展出人的总体“道德”观念:尽可能使人符合于宇宙自然的“道德”上的规定性,即是说,尽可能使有益于人(类)的良性因素得到增加并使人(类)的整体过程在时限上得到延长。老子和孔子无时不是在宣扬上述观念,《论语》也同样在论述上述观念。所以,只有在理解到上述背景之后才能理解《论语》的深意。
在行文时,古人常用的一个办法是将极抽象的东西与日常生活的普通概念联系起来,以比喻的方式来进行论述。
孔子的话语系统应有两种解释:对于初学者或年纪小的,孔子的话语系统是一种社会人文常识的解释系统;对于高深的研究者,孔子的话语系统就是一种宇宙学系统,其社会人文的方面反而处于从属的地位了,且这也是孔子的话语系统所包含的本来义蕴。因为凡是不断去追溯孔子的话语系统的深意,就必然会将其与宇宙论联系起来,去探索其“天道”的本来面目。
据传说,伏羲氏时期创制了八卦:八卦系统在本质上是关于宇宙的数学系统,其来源于“天网”的制作,而“天网”便是关于宇宙的模型。远古人以“系辞”的方式在“天网”的不同地方挂上用以起区别作用的东西并以图形记录下来,这些所记录下来的图形后来就演变成了文字。许多中文字都包含着古人对于宇宙的深刻认识。从前的不少文字现在仍然存在,所以今人还可以从这些文字中解读出许多极为精准的宇宙学观念。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