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老子:
老子(约西元前570-约西元前480),因传说其为《道德经》一书的作者而为人们所知,除此之外,人们对老子其人是通过对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479)的活动而得知的,尽管只有极少的几条记载。
实际上,连老子的生卒之年也都是推算出来的。因为关于孔子的记载相对详实,且这些记载中提到了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1】,人们由这些记载推算老子比孔子约大十到二十岁【2】。
人们也不知道老子死于何时,但《庄子‧养生主》篇明确提到了老子死亡的事情,虽然没有说明是哪一年。一般认为,《庄子》中关于老子死亡这一段文字决非后人所能假造。据此,胡适(1891-1962)认为,关于老子(骑牛)出关仙去,以至于最后“莫知所终”的话,只不过是后人编造的神话而已,并说:“《史记》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岁’、‘二百余岁’的话,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寿,至多不过活了90多岁罢了。”【3】我们倾向于老子比孔子约大二十岁这种说法。
最早专门为老子作传记的是西汉‧司马迁(约西元前135或145-?)的《史记》,尽管这部史书的作者离老子生活的年代相差了四百多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录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道德经》是一部重要的书,人们因此总想多知道一些关于此书作者老子的生平事迹,然而,如果不是突然发现了新的资料,人们的这种愿望可能就只能是永远的遗憾了。
二、关于《道德经》:
《道德经》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但是,对于老子,除了被传说是《道德经》一书的作者以外,根本也没有其它资料流传下来,连关于他的生卒都是推估出来的。有不少学者认为,《道德经》一书最初大概是由老子所著,其后几百年间由许多其它学者作了增删,最后形成我们如今看到的通行本的样子。所谓“通行本”,以王弼、河上公的《道德经》注解本为代表。
然而,《道德经》一书是如此特殊而重要,谁是作者已是其次的问题了。《道德经》一书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标志。从《道德经》问世至今的两千五百年来,除了其同时代的孔子所著的《周易.系辞传上下》能与之相映成趣、互为呼应以外,还没有出现能超过它的著作。实际上也是没有办法超过的,因为它已达到了它所论述的那些问题的顶峰,后人无论花费多少精力,所能达到的也还是那个顶峰,不存在所谓超越的问题。
人们认为《道德经》一书是一部奇书,因为其涉及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学、宗教、教育、环境、体育、气功、人体、生命、等等,不一而足。人们从自身需要出发,以种种不同方面去看待《道德经》,这表现出绝大部分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看懂《道德经》主要是在讲什么。
人们把老子当作了神,所以他才能成为各行各业无所不通的专家。其实,老子并不是什么“神”,他也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作为一个人,能在一两个方面成为专家就不错了。如果以现代的眼光,可以为老子安个什么“家”呢? 照我们看来,安个“科学家”就可以了。因为《道德经》一书表明,老子所研究的是宇宙学,研究的是关于宇宙起源的问题。换言之,《道德经》论述的主要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宇宙学问题,其它的问题都只不过是在宇宙学这个主题之下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关怀。
《道德经》代表着古中国人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而这一部分刚好是现代科学所缺少的,所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期盼的“中西结合”,可能可以在宇宙学方面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构成关于宇宙的整体观念。我们这里的所谓“中”,指的是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道”(或全称为“易道八卦”)的传统;所谓“西”,指的是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传统。“中”和“西”两种传统各自分属不同的合理的体系,而最终两者又可以因为其各自所具有的合理性而可以在合理性的旗帜下得到统一。所谓“合理性”,指的是逻辑上的规定性。
历史上对《道德经》一书作注解的可说是汗牛充栋,然而因为通常上人们一直没能理解其宇宙学本质,所以误解极深。近年来甚至有人将其理解为关于人体生命的“气功”之学,认为经过特别的修练,人能出现特异功能。说《道德经》为“气功”之学其实也是可以的,甚至说练出特异功能也是可以的,因为老子的“气功”和“特异功能”分别指的是“心法”及其结果。所谓“心法”,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的逻辑思维。如果将“气功”和“特异功能”离开逻辑而胡乱发挥,就必然属于误解,若故意为之,则有行骗之嫌了。
值得注意的是,“心法”并不是老子的发明,而是由远古的“圣人”传下来的,老子认为自己只是在转述古圣人的学问而已。远古之人用心法找到了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并且将其高度抽象地浓缩成一个符号,即以一个符号“一”来加以表述,将其作为指导一切的定律,所以老子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二十二章)。这个定律以现代人的表述方式可以说成:
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
《道德经》整本书都是围绕着这条定律而展开,指出了这条定律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这就是《道德经》一书的贡献和伟大之处。
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不仅是一条宇宙自然的万能定律,而且对人类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人类文明的历程,从整体来看也就是一个箭头“一”而已。于是就因此而发展出了人的总体道德观念:人的道德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在时间和其它良性因素的内涵上尽可能地使其本身的箭头“一”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也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可以在宇宙的逻辑定律箭头“一”的旗帜下得到统一。
三、关于俗译
本译文的《道德经》以王弼注本为蓝本,参照河上公及其它注本在少数字句上作了增删。
将译本称之为“俗译”,是“俗话转述”的意思。我们是要关注《道德经》一书所要表述的“意思”,而不是为了考究其词语和史实。我们所注重的是这些文字中所要的表述的东西,首先,这些文字所指涉的对象是什么,然后是作者想要说些什么,从而可以用“俗话”将这些意思转述出来,或者说,我们是在把老子转化为现代人,让其大致上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话。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少数一些词语的变动和有无实际上就无关紧要了。
事实上,要想准确地理解老子的《道德经》的深意,就首先要弄懂老子是在说什么。所以,本《俗译》就是想从实际理解的角度为现今的大众提供一个便于阅读的文本,虽说译文是白话文,却也不排斥不妨碍理解的半白半文的形式,极少数现今还极为流行的句子,甚至不去翻译。
另一方面,就如同现今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必如写百科全书要面面俱到一样,老子的《道德经》在当时也是有一个文化大背景作为其支撑的,所以当时可能是文人常识的东西今人却难于了解了,这表明文化的承传出现了断裂的现象。然而,尽管多灾多难,人们却顽强地将自己之所知一代一代往下传,成为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或者可以说成了“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老的传统仍在民间绵绵流传:民间中的僧人道士、医生匠人、算命测字的、说书唱戏的、甚至于平民农夫等等,都有许多不同于正统学者的说法和故事。尤其是测(拆)字,直接传递着古老的智慧,揭示了古人的认知历程,我们从中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这是将此译本称之为“俗译”的另一个原因。本《俗译》采用了不少民间中以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待古代神话的观点,以备一说。
老子的《道德经》是对古代宇宙学成果的一个总结,其文字类似于今人的公理定律的总汇,所以比较难于理解。老子为了说明“非常道”,使用了大量的“非常名”,对于这些“非常名”,我们基本上不去翻译,因为这些“非常名”就如同现今不同的学者所用的专用术语。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于每一章译文之后附了一个“导读”。但是“导读”只是一个纲目,许多方面实际上都需要作出更为仔细的分析和阐述才能将道理讲明白来,然而那样做就必然是长篇大论才能做到的事了。我们希望本译文能起到拋砖引玉的作用。谨以此“俗译”拙文就教于大方之家及天下贤士。
【注释】
【1】《庄子》、《史记》等许多古书都提到过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情,且有言论方面的记录,所以被认为是史实。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39页,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3】同【2】。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