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学讨论发言集】方:宇宙的形狀

作者:朴道

来源:八卦科学网 BaguaScience.org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谢谢!

本文曾发帖于[THINK.思维讨论区]论坛[哲学研究]版块。

原帖:古学讨论发言集

作者:朴道

发布时间:2005-9-24 12:12:00

关于[古学讨论发言集]:以下是我最近在各论坛上讨论古学时的一些发言,将其拢在一起,并不刻意追求连贯,只作为散论与网友们交流。

“方”:宇宙的形狀

先秦以前的古中国人的“道”(伏羲至老子孔子约稍后)以及佛学都明确指出宇宙的“形”是“方”。老子还描述了这个“方”的源起:“大方无隅”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宇宙从其始点发展到“和”的阶段时,宇宙整体的“形”就被确定为“方”了。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大方”是构成“方”的基础,后来又成为“方”的膨胀形态。关于“方”的学说也就是儒释道的“道”的学说,可以将其笼统地称之为“易道八卦”。

“道”的理论的宇宙整体之形被描述成正方体的形状,这和实际观察到的宇宙的球形不一致。造成这种情形是由于只能观察到这样的球形,且这球形相对于宇宙整体之形的“方”只是一个相对空时系,是可见物质赖以存在的空间。按照“道”的宇宙理论,宇宙的不可见的部分要比可见的部分大得多得多。以“数”来描述宇宙的“方”是关于发散的理论,然而由于其研究涉及到大数的领域,所以至为困难,且这一领域基本上还是一片处女地。

宇宙整体这个大之极的正方体由于内部坐标受到费尔玛大定理的严格制约,所以其整体之形不会变更,其变化都是这正方体之中的内部的变化。描述宇宙整体这个大之极的正方体需要运用数字体系,然而由于涉及到对大数的研究而变得极为困难。如果解决了这个描述体系,哥德巴赫猜想(1+1)的解决方法也可能会随之出现。

“正”和“方”都是儒释道所强调的“形”。

费尔玛大定理虽然被证明成立,人们现在却并不知道其巨大功用:费尔玛大定理应该成为支撑宇宙学的基本定理,因为这是支撑宇宙存在的根本原因。所谓其形不变,这是以反证之法得出的结论。

宇宙最初的源起所构成的空间“方”用自然数来描述就足够了。这样描述出来的数形结合的宇宙模型可以称之为“绝对空时系”,而现在有“物”的情形为“相对空时系”。

按照数学上集合的概念,不论“宇宙”有多少个,都可以被一个更大的集合所包容起来,则这个最大的集合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整体。古中国人将宇宙整体称之为“道”。由此一来,显然还可以有一个与“道”相对待的集合,即是不包含任何宇宙元素的集合,可以称之为非宇宙集合。实际上宇宙集合与非宇宙集合还可以合起来成为最大的哲学范畴,老子和孔子将之称为“知”,佛学上则将之称为涅磐之境。

关系一上升到“多”(三以上为多),事情就变得困难起来了。所以,古中国人在讲宇宙起源时,总是非常注意从第一个因素开始。什么是第一个因素?宇宙的始点就是第一个因素。那么,用什么图示可以描述出这第一个因素呢?拿一张白纸,在上面任意作一个“点”,这就是宇宙的始点的最完美的表述了。对于这样的“点”,老子将其说成是“信”,孔子将其说成是“仁”。中国古学的最伟大之处就是讲明了这个“点”,从而建立起了“易学”。

“方”也被描述为“时乘六龙以御天”。

在远古,有一个学问体系,被人们称之为“易”或“易学”,其主要内容或基本原理为“道”,并有一个数学系统“八卦”作为其支撑。这个学问体系后来衰落下来甚至几近中断。历史上一些大学者都想恢复这个学问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孔子。

“道”主要是用来解释宇宙起源的学问系统,其要害是建立起了一个数字化宇宙模型,并揭示出了素数的规律。然而,素数问题却是近现代科学无论如何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在对“道”的学问的研究上抓住了“数”,则数字化宇宙模型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而数字化宇宙模型的揭示便最终能解决素数问题。甚至,连续统、测不准等等问题都可以因宇宙模型的解决而解决。

如果现代人得到了古人的宇宙模型便是“得道”了,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等于得到了本质上的复兴。

相关文章

【古学讨论发言集】“知”和“不知”

【古学讨论发言集】“知”和“不知”

古人认为范畴“知”中的一切都属于“可道”即可以加以分割认识和表述的部分,反之,“不知”为“知”的对立面,是不可以再加以分割认识和表述的部分,是除了“不知”这个“名”之外就不可再以深入描述的部分…

了解更多

0条评论

递交一条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